经元天穆开解和劝说,尔朱荣也认真的思考起了继承人之事,不过他毕竟他还很年轻,此事还不用着急。尔朱荣正想告辞离开,又有一句侍卫把卫铉书信送给元天穆。
“事情还真不少。”元天穆嘟囔了一句,拆开书信快速阅览了一遍,有些苦恼的交给尔朱荣观看,尔朱荣看完,抬头问道:“兄长,可知骁果军的家眷都到了何处?”
“骁果军将士主要是恒州籍,此外还有汾州籍、并州太原籍。后者比较简单省事,不仅已经收拢好了,还被杜皎接去上党了。而前两者分散于两州各个郡县,想要一一收拢既麻烦又耗时,再加上人士兵的家眷少说也有几万人,故而进展比较慢。”元天穆叹息一声,又说道:“不过据天光和叱列平等人前日来报,目前已经收拢妥当,昨天应该已经迁徙。”
“如此甚好。”尔朱荣摸了摸短短的胡须道,又若有所思的说道:“卫铉在信上说,他缺少处理政务的人才,让我们将拨些出身不高、背景干净的文士给他听用,甚至还让英娥写信去了洛阳,请那边的人帮忙招募。我看他的是意思,是想打造一个没有名门世家掺入的上党。只是想法虽好,做起来却很难。”
元天穆默然点头:冯太后和孝文帝为了对抗鲜卑各大豪族,以强硬的手段提拔一批汉家名门子弟,但这根本不足以撼动执宰军政的鲜卑各大豪族,汉家名门一开始既想出仕,获得权力,却又端着,故而只派极少子弟配合着入仕。直到孝文帝划分七等门第,那些名门世家为了巨大的名望,这才纷纷撕下伪装,大举入仕。仅仅只是花了十多年时间,大量汉家子弟已经占据中枢政要、把持了各级任免权,便是鲜卑贵族子弟要想出仕,也要针得他们的同意。
宣武帝元恪未免名门世家坐大成患,有意识的控制名门子弟的数量,大力提拔各族寒士,以此来稀释名门世家影响力,使人才来源多样化、复杂化。
寒门出身的的官员一开始确实比较敌视名门世家,可是仇视主要是因为羡慕、妒忌,可是等到他也成为官员以后,一旦名门世家放低姿态,这些寒门官员不管是为了抱团取暖还是进一步升迁,立刻抢破了头的去当名门女婿、门生,藉以抬高自己身份、籍升迁,最终纷纷沦为名门中的外围势力。
当他们成了名门外围势力,他们在为名门做事的同时,继续像名门打压自己那般打压和拉拢露头的寒士……如此循环往复,哪怕朝廷引入再多寒士,最后也是为名门选士。
卫铉这个设想和用意,与宣武帝元恪毫无二致,若是成了,的确是天大的好事,但是有了前车之鉴,尔朱荣和元天穆都看不好。
沉吟半晌,元天穆向尔朱荣说道:“终归是要试一试,万一成了呢?况且他现在确实需要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