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宫内,气氛紧张而压抑。金銮殿上,朱厚照面色凝重地坐在龙椅之上,眼神中透露出不安和警惕。
李初玄站于朱厚照旁边,一脸无奈。
殿下,一群朝廷官员们面色阴沉,排列整齐,为首的是内阁首辅杨廷和。他目光锐利,紧紧盯着皇帝,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。
杨廷和向前迈出一步,拱手高声道:“陛下,我大明建国之初,太祖高皇帝曾言: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。大明开国至今,只有立下大功的人才能获封爵位,即使在洪武年间,开国元勋中仅有六位被封为公爵。太宗皇帝靖难之役后,也才分封了一批爵位给有功劳的文臣武将。如今国家太平,社稷安稳,仅仅因为此人和陛下一起参与了对关外的鞑靼部落的战争,陛下就执意要给此人封侯?”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,显得格外响亮。
朱厚照眉头微皱,沉声道:“仅仅是和朕一起打仗?杨阁老,李卿仅凭一人之力就延缓了鞑靼部族数日的进攻,护住了我大明北关的安宁,更是一连废了鞑靼部族两位练气高手,直接奠定了这场战役的胜利。这等功劳,就被你一句仅仅和朕一起打仗就带过了?”
杨廷和冷笑一声,说道:“陛下,北关之战,最大的功劳应该是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,您一声不吭地就离开京师,不顾自身安危于北关御驾亲征,回来后更是二话不说就给此人封侯,于礼不合。此事,臣不认!内阁也不认!”他身后的官员们纷纷点头附和,齐声喊道:“请陛下三思!”
朱厚照怒视着他们,说道:“朕亲临北关,李卿的所有功劳朕都看在眼里,朕加赏有功之士,尔等怎能如此不明事理,要朕难堪!”
此时,一位武将模样的官员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杨阁老所言,句句在理,您不听忠言,会使满朝忠臣寒心呐,再这样下去,国将不国啊!”
又一位文臣接着道:“陛下,为今之计,只有收回成命,方可安众人之心啊。”他的目光中隐约已有泪光闪烁。
看得李初玄目瞪口呆。